王利利:2025年,吹响实干之年的号角

时间:2025-02-10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363 【 浏览字体:

如何统筹谋划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

怎样真抓实干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理论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王利利

 

 

育见新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2025年教育工作关键词就是“实干”。您听完作何感受与理解?

王利利:会议指出,2025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怀进鹏部长将“实干”定为 2025 年教育工作的关键词,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不仅为2025年全年教育工作定了基本格调,也为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振气壮威,令人深感振奋和满怀期待。

 

 

育见新闻:会上提到,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请问这一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在应对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挑战?

王利利: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国人口变化的新趋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总数为140967万,比2022年末减少了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预测表明到2035年,0-17岁儿童和青少年人口存量将从2020年的2.97亿人下降至1.85亿人,减少的存量将超过1亿人。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及其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关注,加强研究,提前部署。具体来说,第一,可以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动态预测学位需求,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例如深圳市根据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预计在今年将部分初中调整为完全中学或走读制高中。第二,加强教育资源跨学段统筹调配。有一些地方比如湖南鼓励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还有一些地方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区域”统筹。在小学高峰阶段,多下达小学教师招考计划;学生高峰滚动到初中后,适当选拔有初中教师资格的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学生高峰滚动到高中后,对教师进行同步调剂,选拔有高中教师资格的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高中高峰结束后,再将教师调剂回小学、初中。

刚才说的是纵向的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其实是从横向角度上来看人口变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为人口增减的横向差异和乡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城镇挤、乡村弱”甚至是“乡村空”趋势进一步加剧。因此,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我简单说三个方面。针对“城镇挤”的问题,要强化人口集中流入地学位供给,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权利。针对“乡村弱”问题,一个关键的带动点是优质教师资源,因此我们要完善优秀教师交流轮岗与激励机制。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密云区将干部教师全员轮岗交流作为一项区级政策正式实施。目前全区已有3000多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还有一个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应该推进小班化教学,开展个性化教育,力争把它办成“小而美”的特色学校。

 

 

育见新闻:县中振兴是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点,怎么把振兴县中的这项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措施?

王利利:振兴县中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做文章。先说“物”,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第二个是“财”,即持续加大县中投入力度;第三个是“人”,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我调研过的几所县中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是花了很大精力招聘教师,但是留不住优秀的教师, 另一个是有条件的学生想办法进入县里最好的学校,要么去市里上学。关键是,“剩下的孩子”和“剩下的老师”怎么办?未来,政策层面会逐步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而对于具体的学校来说,我认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要。正如去年对宁夏银川、甘肃定西、河南漯河、河北赞皇的学校访谈中接触过的一些优秀校长和教师一样,他们总是有自己的办法让不爱学习的学生逐渐产生兴趣,让不爱说话的孩子能够逐渐开朗,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的闪光点,他们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甚至是承担了一些原本属于父母们的责任。他们默默地耕耘,不问收获。他们可以被称作“中国的脊梁”。全国2895个县,每个县多一些这样的“脊梁”,教育强国的步伐会迈的更加坚实有力。

 

 

育见新闻: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保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益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或项目正在实施?

王利利:目前《“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障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

一是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包括学前特殊教、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或者进入特殊学校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等方式不断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适宜的受教育机会。

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三是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包括改善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等。

未来,国家会进一步支持人口20万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育见新闻:任务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

您认为,2025年,高等从教育布局到学科专业设置将如何根据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

王利利: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高等教育布局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型大学数量偏低、本科学校占比低、专科学校占比偏高。考虑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需求,新建国家战略急需学校,优先考虑理工农医类高校,积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有序推动本科学校更名,平稳推进独立学院转设等

至于学科专业设置,也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的趋势及缺口,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比如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完善学科布局;根据国家重大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绿色经济等新兴研究领域,提前布局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撑学科专业;深入推进研究生跨学科培养,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外部主体的合作,及时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调整。

 

 

育见新闻:会议强调,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王利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关键在于通过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简单说,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关键点在于掌握熟练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能。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规模偏小,占比偏低。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与发达国家30%-50%的占比仍然存在差距。因此,我们仍然要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育见新闻:未来该如何引领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方面,有何针对性建议?

王利利: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家精神是一种集体人格。虽然不一定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应该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学习教育家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

第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说到教师德育专业化,在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里面,都存在直接的德育、间接的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其中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指的是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品德成长有生动而深刻的影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教育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价值。再譬如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尤其是要入脑入心,才能对学生产生引领力。就像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自序中说的,“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第二,既要有严格的制度,又要有日常的监督。聚焦师德师风建设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教师教育培养方面,既要落实全员培训,又要抓住“关键少数”。提升书记校长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水平;另外要加强新教师培训,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

 

 

育见新闻:会上强调,全面提升数字化领导力,始终坚持“应用为王”,加强前瞻布局。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数字化领导力?对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如何做好前瞻?

王利利:我认为应该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强化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避无可避,应主动出击。二是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三是发挥数字化的“赋能”和“激能”作用,而不是带来更多的“麻烦”。

举一个例子,中国教科院石狮实验区创新推进中小学“入学一件事”掌上办、联动办、线上审改革,以数字化赋能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大幅提高入学报名效率,减少证明材料80540份,减少家长跑动40270人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一改革当年还入选2023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来源 | 育见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