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研究员做客“两会会客厅”

时间:2025-03-06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170 【 浏览字体:
3月5日上午9时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了2024年工作
介绍了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育见新闻”特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邓友超
一起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邓友超:我认为将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既是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时间维度上,需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节点:

首先,"3年"对应本届政府任期内的具体行动。我们计划在2027年政府任期届满前,通过扎实的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各项既定目标。

其次,"5年"着眼于即将启动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周期,需要系统谋划未来五年教育领域的改革路径与发展蓝图。

最后,"10年"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要求,为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上述时间框架,我们采取分步实施与统筹推进相结合的工作策略。在近期规划层面,着力制定具体务实、操作性强的三年行动计划,既保持与中长期目标的有机衔接,又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这种远近结合、虚实相济的规划体系,既能确保当下工作扎实推进,又能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邓友超: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程具有三个层面的“新”

‌第一,时间节点的“新”。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我们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当前正处于迈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阶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标志着立德树人工程进入再出发、再深化的重要节点。

‌第二,任务要求的“新”。新时代工程强调思政课改革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真理力量与实践价值,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第三,内涵体系的“新”。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核心在于“固本铸魂”,总结来说就是:固文化之本,铸自信之魂;固信仰之本,铸思想之魂;固使命之本,铸复兴之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
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邓友超: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注。这种关注源于基础教育覆盖面广、服务群体大、发展链条长的突出特点。回顾发展历程,我国基础教育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2011年全面普及,2021年基本均衡,这三个十年台阶最终推动义务教育迈入优质均衡新阶段。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从自然增长率看,学龄人口呈现梯次递减趋势:学前教育与小学阶段已进入下行通道,初中阶段将经历2026年前后的拐点式调整,高中阶段虽持续增长至2029年,但最终也将进入下行周期。与此同时,人口流动特征显著增强,今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且仍将保持年均增长态势。

双重变量叠加形成特殊挑战:一方面,学龄人口总量递减;另一方面,人口持续向城镇梯度迁移。这种人口"数量-空间"的双重变动,直接推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深度调整。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呈现"总量富余与结构短缺并存"的显著特征,亟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我认为在乡村教育层面,要重点强化必要教学点建设,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布局,保障基本教育服务供给;在县域层面,着力打造教育服务枢纽,通过扩充公共教育资源、优化服务供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已成为关键突破口。我们应该从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优质化、课程体系特色化等维度系统推进县中建设,通过强化县域教育磁极效应,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进"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这种战略选择既是对人口流动规律的主动适应,更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邓友超:这里的逐步可以这么理解,一是学前有三年,我们可能优先从学前一年开始,逐步向学前三年实施免费政策;第二个逐步是可以参照过去义务教育的这种办法,可以分项目,按比例来逐步来推进这个免费政策的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邓友超: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执业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格局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一体两翼”的布局上。
所谓“一体”,就是加强省域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而“两翼”,一方面是指将职业教育下沉到市级层面,与地方紧密结合,共同打造产教融合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则是与行业深度融合,办好产教融合的联合体。目前,“一体两翼”正在有序推进中。
我认为接下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办好“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撑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加快 “双一流”建设
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邓友超:我们国家目前拥有大约3000所高校,本科1200多所。每年,我们的招生总量大约在470多万。在实地调研中,我发现许多新建本科和地方院校的办学规模相当庞大。然而,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实际上我们的质量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进行适时地调整。

 

我们希望双一流高校及优质本科高校能够进一步扩容,这里的扩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扩大招生规模,二是改善相应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确保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

 

邓友超: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从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提出的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同时鼓励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首要任务是办好师范教育,确保师范教育既体现其师范特色,又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让更多的师范大学能够跻身双一流行列。此外,综合性大学也应更多地参与到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中来,特别是在理工科教师的培养上,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当前的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矛盾。我们期望乡村教师能在乡村教育中发挥更多的功能,但乡村教师职业岗位化后,其可以发挥的空间就变得有限,这是一个矛盾;同时,我们现在乡村教师的在地化培养比例较大,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但我们又希望乡村教师是一支高质量的队伍,这又是一个矛盾;再加上乡村教师流动性强,而我们希望他们能长期从教,这再次形成了一种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乡村教师队伍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切实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乡村教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