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能力标准于2024年5月28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这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家标准的建立对体育学科发展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1]
一、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价值意蕴
研制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是一项使命工程、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不只是体现在从0到1的突破,更体现着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是首个用于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富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标准,该标准无论是落实国家政策、完善学科理论,还是满足学生需求,以及提供监测依据等方面都富有明确的价值意蕴,标准的研制与发布富有里程碑意义。
(一)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抓手
在国家政策层面,一再提出关于运动技能掌握的要求。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2]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时隔9年,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从两项以上降至一至两项,对数量的要求降低了,但对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提出:“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3]即从对运动技能的要求提高到了对运动能力要求。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4]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5]这表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更加具体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达到。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6]以上每个文件都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而其反复提出的根源在于,要么一直没有达到要求,要么没有评价标准测评是否达到了具体要求,研究显示二者兼而有之。
也有一系列文件对强化体育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方案》),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评价。”[7]如何强化,需要建立明确而客观的评价标准体系。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体教融合》),明确提出:“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8]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标准的研制是贯彻落实《体教融合》文件的关键所在。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研制不仅对贯彻落实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供具体依据,而且还能为真正落实“强化体育评价”政策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二)弥补短板且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多少年来,体育学科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一直存在缺口,评价体育质量发展水平有着较成熟的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但一直未在运动能力测评方面实现突破。体质健康并非体育学习的全部,也不能完全用于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一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还提出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要求,《两办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单一评价体质健康无法全面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二是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除了体育锻炼还有睡眠与营养,当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下,体育锻炼促进健康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体质健康水平也不是完全由体育所决定的,只有注重“一体两翼”的整体强化,才能真正地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研制和正式发布,弥补了体育学科评价缺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9]体育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和先导性作用。首先是可以衡量质量达到的水平,用等级区分质量水平,了解每个等级质量达到的程度,随着等级的递进体现质量的不断提升,“高质量”是一个动态追求指标,而运动能力标准可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学质量作出准确判断,每个阶段的“高质量”可以用达到了相应的等级作为重要依据。其次是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了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可以发挥等级驱动效应,当学生达到某一能力等级以后,会不断地通过努力向下一个等级迈进,基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当有学生已达到某能力等级时,便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这种等级驱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架构特质
建构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其“体系化”聚焦项目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评价需求,“完整性”凸显标准本身的内部结构是完整的,“准确性”则定位了“教会”的本质属性。
(一)基本与专项运动能力标准内容的“体系化”建构
学生在学完体育运动技能后究竟评价哪些内容可以反映其学业水平,从《指导纲要》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其中,健康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必修必学内容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专项运动技能作为必修选学内容,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开展。”[6]除了必修必学的健康知识不属于运动能力测评范畴,其他的包括必修必学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必修选学的专项运动技能都是可以建立运动能力标准来进行测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含六大类,即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10]《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也作了明确规定,包括必修必学的体能、健康教育,还有必修选学的运动技能系列,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11]除此之外,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专项运动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可根据运动需求作出适宜的选择。依据文件和课标要求学生要学的项目,包括了必修必学的1项基本运动能力标准研制,足球等21项专项运动能力标准研制,体系化的标准研制既可以满足日常教学评价所需,也能为强化体育评价提供内容支撑。
(二)标准注重指标体系和达标要求的“完整性”呈现
学生运动能力标准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结构复杂,构成要素有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项目测评指标的确定既有同类项目的一致性,还有不同项目的差异性,系统建构还综合体现了其“完整性”。
首先,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研制的指标确定。基于每个项目的特殊性,在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研制过程中,准确把握测评指标至关重要。在确定具体指标时重点关注了以下问题:一是如何使测评指标统一指向运动能力;二是测评指标如何随等级难度进阶;三是各指标采取什么方式测评,是定性还是定量,如何反映其客观性等。关于如何使测评指标统一指向运动能力的问题,由于运动能力是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综合构成,确定标准测评指标的时候需将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包含其中,如球类运动能力测评指标确定为单个技能、组合技能和比赛;游泳、滑冰的测评指标确定为单个技能、组合技能和竞速;武术、健美操、排舞等测评指标确定为单个动作、成套动作等。关于测评指标如何随等级难度进阶的问题,由于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六个等级划分是从低水平逐渐向高水平进阶,即水平一至水平六是运动能力水平逐渐提高,而各等级测评内容也呈现按难度逐渐提升的特征。如篮球运动的六个等级设定,无论是单个技能、组合技能还是比赛,其具体测评内容难度也都是逐级升高,篮球运动能力一级单个技能是“定点投篮”,组合技能是按顺序完成“运球—投篮”,比赛是“3vs3篮球赛”,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方面有6个观测点,且比赛获胜方自动累加1个观测点。篮球运动能力二级单个技能是“中距离接球投篮”,组合技能是按顺序完成“运球—传接球—行进间投篮”,比赛是“3vs3篮球赛”,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方面有9个观测点,且比赛获胜方自动累加1个观测点……篮球运动能力六级单个技能是“1min自投自抢”,组合技能是按顺序完成“运球—传球—空切—掩护—接球突破—行进间投篮”,比赛是“5vs5篮球赛”,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方面有13个观测点,且比赛获胜方自动累加1个观测点。[12]从各测评指标来看,有定量的测评,如按数量、时间、距离等作客观数据评判的,也有按照定性评价定量化测评的,如定性的比赛转化成按观测点量化的方式作客观测评。总之,提高了量化程度,一定意义上也就提升了客观性,尽可能消除主观评判的结果。除此之外,从人工测评逐渐过渡到人工智能测评的方式,测评的精准度和客观性就更能确保。
其次,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研制的达标要求。判断学生运动能力等级的关键要看是否达到了达标要求,22项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达标要求各不相同,基于各项目自身特点和指标内容,其达标要求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同一项目不同等级达标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呈现共同的特点,一是每项运动的达标都是以定量为主,球类运动的单个技能、组合技能都分别用定量的方式判定成绩,球类运动的比赛也以达到一定的观测点为合格,且同一等级所有测评内容均合格视为达标。球类如此,其他项目的测评也同样是用量化的方法,且都以合格视为达标。由此可以看出,每个项目每个等级的测评内容均合格便是对应的达标要求。二是每个项目随着等级的提高达标要求逐级提升,不同测评内容体现在难度的提升上,相同内容的测评达标的要求有所提升。例如,排球项目的运动能力达标要求,一级测评的单个技能为自垫球、自传球,组合技能是对墙连续垫球、传球,合格要求均为≥10个,比赛是小场地6vs6比赛,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四个维度下设置5个观测点,获胜的一方自动获得一个合格的观测点,即总共6个观测点,达到3个及以上观测点为达到合格要求,且2名测评员均判定合格为合格。一级的达标要求为单个技能、组合技能、比赛均合格为达标。二级测评的单个技能为定点传球、下手发球,组合技能为移动中垫球、传球,合格要求均为≥6个。比赛是全场6vs6比赛,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四个维度下设置6个观测点,获胜的一方自动获得一个合格的观测点,即总共7个观测点,达到4个及以上观测点为达到合格要求,且2名测评员均判定合格为合格。[13]从一级二级的测评内容来看,测评内容难度有所提升,三至六级具有同样的变化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达标要求是随着等级的提升而递增的。
(三)综合理解和把握新课改对“教会”的“准确性”定位
《两办意见》中明确提出:“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4]《义教课标》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2]作为基本理念,其中的“教会”便成为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建设关注的焦点。对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研制需要解决一个核心概念问题,即什么是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教会”的集中体现,不同于运动技能,运动能力是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共同构成,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联系的角度来看,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三者均以“动作”为基础,其中,运动技术是做对了,运动技能是练熟了,运动能力是会用了,基于“教会”的概念,三者从运动技术到运动技能再到运动能力是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否“教会”了,要看运动能力是否形成了。
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是对“教会”程度的客观评判。之所以如此,其根源在于按内容难度运动能力达到的水平是可以分等级的,而“教会”的程度也是可以分层次的。目前,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按内容难度进阶划分为六个等级,而每个等级都是“教会”的具体体现,只是随着等级的不断进阶,“教会”的难度也随之提升,也就是说,达到每个等级都相当于每个等级达到了“教会”的程度。在落实《两办意见》和《义教课标》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运动能力达到的等级来客观评判“教会”的程度。不仅有了落实文件和课标的抓手,而且,可以客观评判其发展水平。《两办意见》中的“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也将能落到实处。
三、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实践路径
无论是《义教课标》还是《高中课标》,都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还聚焦于实施结果上,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的推行必将在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学习目标的准确设置、学业评价的尺度把握、质量监测的完整呈现等方面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推动。
(一)基于能力水平准确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设置不仅要全面,更要准确。就学年、学期或单元学习目标而言,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体育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是衡量核心素养培育程度的关键要素,用于专门测评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标准体系将能对此作出明确判断。其目标定得准确,不仅能精准教学,还能实现衔接,更能推动素养的分阶段培育。就课堂教学而言,更需要个性化、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的设置,通过测评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体现出个体差异,而且能够因人而异设置目标,学生可以根据适宜的目标难度而有效地学习和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可服务于准确设置学习目标而实现更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教学。
(二)通过标准具体把握体育学业质量评价
《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采用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让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更加具体、客观,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生态。[5]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要素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中,知识既包含健康知识也包含体育知识;能力既包含基本运动能力还包含专项运动能力;行为既包含健康行为还包含道德行为;健康既包含身体健康又包含心理健康。其中,面向能力的评价,2024年5月发布的这套22项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尺作具体判断,能够促使体育学业质量在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价上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三)依据标准完整呈现体育教育质量监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已经形成每三年一轮的制度化评价机制,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从2015年的第一轮、2018年的第二轮、2021年的第三轮,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2024年的第四轮,监测内容上,除了八项现场体质测试,还有纸笔测试。随着监测轮次的增多,运动能力测评内容已经在纸笔测试中有所体现。然而,随着学者对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更加全面,在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过程中,运动能力的测评必将从理论走向实践,因为在《义教课标》和《高中课标》的相关要求中,要“教会”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而“教会”与否单一从体质健康测试中难于完整体现。有了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必将为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供直接依据,从而使监测工具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2025年第1期
作者 |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