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是坚持师生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师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1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师生满意度展开了研究。钟秉林等人发现学生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期望值与实际满意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为“不满意”。张男星等人发现全国本科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稳中有升、趋势向好,本科教育满意度的结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周文辉等人发现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呈均衡化趋势。马永红等人发现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肖敏等人发现院校的管理服务、精神培养环境,包括学习氛围、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等对其学习收获具有正向影响。李明磊基于满意度调查发现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直接效应的关键要素包括导师指导、学校管理、学校服务,关键过程要素包括课程教学、科研投入、课程效果、指导效果等。汪卫平等人发现女性读博的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文静认为就学习满意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度远大于物对人的影响力度,大学的“教”与“学”、学习氛围会较大程度地贡献于学习满意度的形成。鲍威聚焦于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发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促使高校管理者采用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现有有关高等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个主题开展的,尚少对全国范围研究生教育现状做全面分析。本研究对此提出以下研究问题:研究生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成效?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
数据来源与测量
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范围涉及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校,每个阶段分别包含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本文将针对研究生教育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展开研究。
(一)理论模型、变量及测量
本研究延续前两轮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参考国内外大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的设计理念,从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展开调研。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理论模型见图1。
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度调查和背景信息调查两部分。满意度调查主体部分共包含45道单选题、7道多选排序题和3道开放题,内容覆盖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其中单选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使问卷填写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区分,防止极端选择导致统计偏差。学生的背景信息题包含,道单选题,内容涉及个体学习特征、家庭背景、自我判断和毕业计划等。
表1为研究所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维度,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5项。通过描述统计、显著性差异计算、质性分析等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尽量全面展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及测评要求,采用 PLS方法进行模型验证及检验。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的测算,包括维度(潜变量)指数和具体题项(显变量)指数测算。通过 PLS模型进行模型估计,得到学生的高等教育满意度和相应的权重之后,就可以加权计算满意度指数。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采用百分制表示。将潜变量中各显变量的权重归一化,该方程可简化为:
其中,yi是学生满意度的测量指标,wi是各个测量指标对应的权重,k是满意度测量指标的个数。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在学校层面采用等距抽样法,在每所设置研究生院的普通本科高校抽取80名毕业年级研究生和40名研究生教师。全国共抽取127所研究生院校及其即将毕业的9996名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9871份,有效回收率达98.75%。其中,男性4464名,女性5407名;东部地区4254人,中部地区2916人,西部地区2701人;“双一流”A类高校1509人,B类高校314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69人,非“双一流”高校6679人;硕士9377名,博士494名;学术学位5049人,专业学位4822人;全日制9511 名,非全日制360名;跨学科读研2631名,本学科继续深造7240名;人文社会学科4025人(含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自然科学5846人(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3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基本结果
调查显示,全国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且与入学前的教育期望基本一致,教育质量维度满意度最高,教育环境维度满意度最低。满意度在学校属性与学生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域上,东部地区研究生的满意项最多;在学校类型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更高;在学段层次上,博士研究生更满意学术科研,硕士研究生更满意日常生活和就业指导。
(一)总体满意度较高,教育期望与总体满意度基本一致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对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 度五大维度计算得分(百分制)。其中,总体满意度得分最高(81.16 分),其次是教育期望(79.98 分),教育期望与教育总体满意度得分较为一致,说明研究生教育总体上并未让学生们失望。随后是教育质量(79.83 分)、教育公平(77.32 分),教育环境得分最低,为75.02 分,比最高的总体满意度低6.14 分。在细分指标中,人才培养分数最高(86.03分),教师教学其次(84.01分),最低的三项是课程质量(72.43分)、学校资源(72.61分)和学校管理(75.31分)。
整体而言,学生们对国内研究生教育及所获成长较为认可。有约90.37% 的学生倾向于首选国内读研、83.92% 的学生愿意推荐亲友跟从导师读研、 82.68%的学生毕业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表明学生对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认可度和导师满意程度较高,专业学习并未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对专业习得的认可和对专业相关就业前景较为肯定。
(二)教育质量维度最满意,教育环境维度最不满意
根据学生在每个题项上选择“满意”的比例,筛选出研究生最满意的10 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园安全、与导师的关系、增强服务国家的信念、导 师的专业指引、挑战自我、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努力学习的氛围、疫情课程调整、导师学术指导的针对性、学校数字化建设。其中,有六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四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可见相较于教育环境, 研究生对教育质量更满意,其中尤其对校园安全、导师素质、教学科研、课程调整等方面满意。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们特别认可学校的学术氛围、科研工作、教师水平、基础设施、校园文化(排名前五)。
研究生最不满意的10 个方面,由低到高依次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内容与国家需求对接、毕业成果要求、跨学科学习、访学活动、校友资源、就业指导、留学生待遇、实验/实践任务、交叉学科学习条件。其中,有三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七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说明研究生对教育环境的不满意程度高于教育质量,其中对国际交流合作、教学内容、毕业要求、学校资源、跨学科、公平等最不满意。
(三)研究生满意度呈“东高西低”状态
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在区域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其中东部高校的研究生满意度高的选项最多,主要体现于其对学校的软硬条件与资源满意度高;其次为中部高校,尤其是对专业、教师、服务信念的成效认可高;西部高校研究生的满意度大部分都显著低于中部和东部。表2 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区域对比情况。
由表2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部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设施设备的条件、教育平台资源等软硬件整体比中西部更好,学生的满意度更高,其中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更加明显。同时,中西部高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高于东部高校的地方,中部高校在家国情怀培育、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对导师和本专业工作前景的认可上做得更好,学生的答题分数显著高于东部,西部高校学生在毕业后想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意愿上的答题分数也显著高于东部学生。
(四)“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较高
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当下,各层级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级政府、高校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本研究发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就读的研究生与其他高校研究生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较高。表3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校类型对比情况。
由表3可知,在校风学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的资源平台等方面,“双非”高校学生的答题分数显著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是,在某些方面, 也存在“双非”高校的研究生满意度更高的情况,例如对教师、专业前景、课堂、能力提升、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认可等。初步分析,受生源和建设经费的约束, 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和软硬件设施等建设略显薄弱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更需注重与优秀生源和高社会期望相匹配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满意度对比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更高。但在调研中,关于国家/省级“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益处,学生们感受并不足够明显。剔除“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剩余学生中仅有58.81%明显较多感受到“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益处(7 分制中6 分以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任重道远。
(五)博士更满意学术科研的收获,硕士更满意日常生活和就业帮助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非常关注的话题,这也是研究生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突出的鲜明特色。整体上,研究生对教学科研的满意程度不高,主要不满在于认为读研期间的实践/实验任务少、专业教育中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学习或研究少。在不同学段之间,鉴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博士研究生的满意度与硕士研究生也有所区分。表4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段对比情况。
对学段层次进行区分后,对比发现,博士研究生对学术科研上的收获感知更强,硕士研究生对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就业帮助上感知更多。此外,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压力比博士研究生更小一些, 对“五唯”的感受和身边学术不端的行为感知也更少。据调查,学生们也希望能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学习资源,加强实验室和研究生办公室的管理,更新与增加科研设施设备,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习氛围。
4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向好
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渐增加,学生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较高。在与国家和社会较为关注的相关问题中,学生实际体验与国家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多契合,例如学生的收获、师生关系、服务国家需求、破“五唯”、学术不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全日 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中可以看到研究生教育相关领域中令人可喜的发展现状。
(一)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最多,创新能力要加强
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好的能力能够帮助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岗位产生更多社会价值。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高到低排序,学生们觉得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排名前五),觉得自己的责任心、主动性、坚韧、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排名前五)。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 批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要求“着力 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从学生们认为提 升最高的能力和意识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