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2021年4月16日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级访问学者公共课程专题讲座上的交流内容整理而成。
为有序高效推进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理解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特殊属性与核心使命,必须全面把握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观念方法和关键路径。
如何理解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
(一)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2012年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完成了新时代德育的顶层设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地位,实现了从“德育为先”到“德育为根”的转变:
- “德育为先”暗含的是德育与其他诸育是并列关系,“德育为根”则强调德育贯穿其他诸育的始终;
- 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实现了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的转变。
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教育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教书,在进一步明确教育任务的同时,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主体和手段。
第二,德育方向性更加明确。一方面,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 2016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
-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印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中学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学和高校共青团工作;
-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党的建设、途径创新以及教育作用的再次界定等方面强化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另一方面,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系统设计了德育内容、途径、方法。譬如,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先后提出“六个下功夫”,提出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全面培养体系,构建更高水平育人体系等。
第三,德育科学性更加迫切。
- 从宏观层面看,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螺旋上升地设计好课程、编好教材,循序渐进地上好课,都需要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支持”。
- 从中观层面看,如何把中央精神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落实好,对学校而言是个挑战,要求学校管理者既要有强烈的政治觉悟,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过硬的专业能力。
- 从微观层面看,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努力做到使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都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品德素养。
(二)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属性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是评价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指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属性。
第一,实践更复杂。学校德育主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优良的品德为旨趣,侧重于解决善与恶、利与害、信与不信、愿与不愿、行与不行等问题。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相比,价值性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与其他各育相比,德育所完成的任务往往是促进个体思想意识与觉悟修养的提高、利益关系的调整、态度的改变、行为的约束,因而相对来说德育过程较为复杂。
第二,评价更滞后。德育效果的显现往往需要经过学生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的检验,而非直接通过学校生活这一历程得以检验。与其他各育比较,尽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也需要特定的时间才能展现出来,但由于其偏重于动作、技能、技巧的形成,故而需要的时间间隔相对较短,而德育关涉人之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境界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这就导致学校德育效果难以直接评价,成效在短期难以显现。
第三,地位更重要。从理论研究看,德育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最为根本的内容。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内容,往往触及深层次的德育问题。从实践推进看,德育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归宿与价值指向,它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却是最高的追求,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德育工作受到空前重视。
(三)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核心命题,譬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再如,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职能定位。我个人认为新时代德育提出了两个重大命题,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一,关于立德树人。这里面有两问,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是关于教育使命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根本问题。针对这两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予了系统回答。总结起来,关于立什么德,就是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于树什么人,就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人、培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第二,关于“三全育人”。
- 就社会而言,“全员”强调的是人人有责;就学校而言,“全员”特指的是包括德育教师、学科教师在内的学校中的一切人员。
- “全过程”一方面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关键措施是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指教育向前、向后延伸,相互照应,形成对接,关键措施是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体系。
- “全方位”从校内看,首先,强调发挥以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为主体的,包括各学科在内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形成育人合力;其次,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功能,打造出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把德育落实到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之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和常态化局面。从校外看,要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共育机制。
全面把握新时代
学校德育工作的观念方法
(一)处理与德育的关系,解决教育观的问题
从历史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都强调完整的教育观。例如,赫尔巴特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特别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轻者等同于知识教育,重者沦落为教唆。从现实看,我们强调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德育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看重德育为先、为要、为根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强调处理好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一是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把握核心,特别是当具体的教学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