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认识幼儿的思维

时间:2021-03-10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量:856 【 浏览字体:
 

  思维究竟是什么?

  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它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及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解决问题。无论是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还是发明创造,亦或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维。

  刚生下来的婴儿是没有思维的,只有一些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本能),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和抓握反射等。在个体成长与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下,经过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幼儿开始出现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能力,比如一岁多的小朋友会把自己玩过家家时用的玩具叫作“娃娃”,这即是幼儿思维最初的萌芽。

  手和眼的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利用直观的行动或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被称为“手和眼的思维”,主要出现在3岁左右,也就是小班阶段。这种思维与幼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联系,幼儿在感知动作中思维,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动作便难以进行思维。例如,小朋友身旁有好几个布娃娃,他拿起其中一个娃娃,做喂饭游戏。如果此时他手中的布娃娃被拿走,他的喂饭游戏就终止了。此时他还不会转而用另一个布娃娃替代,来继续他的喂饭游戏。

  这一阶段,随着幼儿词汇、言语的产生和积累,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也逐渐得到加强。比如,小班幼儿在“游戏化思维活动”中操作彩虹通天塔时,刚开始的操作基本都是漫无目的的,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反复探索,他们逐渐会在操作中有意识地思考“我搭/拼的是什么”,并愿意在集体展示环节中用言语描述自己拼搭的造型,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发展了自身概括与联想能力。

  

  专注拼搭彩虹通天塔

  手和口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方式,主要出现在4岁左右,也就是中班阶段,一般认为两岁半到三岁是幼儿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逐渐从直接的感知和动作中解放出来,开始凭借观察到的具体事物的鲜明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比起直观动作思维,不再与幼儿当下的动作或行动完全同步进行,但仍未完全脱离具体事物与动作的影响。例如幼儿园在早饭时经常做包子,小朋友可以正确答出“八个包子,亮亮吃三个,豆豆吃三个,我吃几个”的问题,但如果把提问内容换成他不熟悉的食物,再问他相同的问题,小朋友就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了。

  因此在进行早期思维训练时,家长和教师应借助具体实物帮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比如在“游戏化思维活动课程”中引导幼儿认知形状时,教师可以借助多种类的巧板,通过“巧板摸一摸”“小小板块巧变形”等游戏活动,加深幼儿对图形以及图形组合与分解的理解。

  

  巧板拼拼拼

  脑和口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主要出现在学龄前阶段。幼儿在新的活动中,接触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感性经验不断增加,言语能力不断提高,为自身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此时期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概念,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范围内,已能初步进行带有抽象逻辑思维的思考和行动。比如,大班小朋友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拼搭的一堆积木中去掉几块,然后再搭上相同数目的积木,这堆积木的总数是保持不变的,这表明此时他已经初步建立起守恒的概念。

  表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三种思维方式并非彼此独立,它们贯穿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始终,只不过随着幼儿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三种思维方式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主导性在不断变化。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幼儿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相关阶段的思维特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或者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幼儿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呢?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多多开动他们的小脑筋,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进行的一项针对儿童思维特征进行数学教学的追踪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比起重复性的机械演算,让儿童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与儿童数学成绩提升有直接相关。

  幼儿园“游戏化思维活动课程”中设置了大量思维游戏闯关活动,以古今中外经典的益智器具为操作性材料,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提问,引发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探索思维材料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思维技能,养成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辅助幼儿通过“六动”达到“六会”,即动手学会操作,动脑学会思考,动眼学会观察,动耳学会倾听,动口学会表达,动心学会专注。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沟通人的思维与外界的媒介。家长和教师如果能适时教给幼儿一些抽象性词汇,就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幼儿某个抽象概念时,要尽量给幼儿展示此概念所表征的具体事物,幼儿通过对外形不同、实质相同事物的辨识,才能逐渐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掌握这些客体事物所拥有的共同特征。比如,家长和教师在教小朋友“动物”这个概念时,可以联系他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猫、狗、兔子、狐狸等,通过对这些动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让小朋友明白究竟什么是“动物”,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类属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Inhelder B. 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mal operational structures[M]. Routledge, 2013.

  [2] 邹娟教师如何读懂幼儿思维[M].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6: 3.

  [3] Fennema E, Carpenter T P, Franke M L, et 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learning to use children's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96: 403-434.

  [4] 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0(01):3-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