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新时代“三全育人”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时间:2024-09-10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992 【 浏览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全面部署,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实践不断深化,全面助力立德树人成效的系统提升。

 

一、全面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新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核心指向。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明的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是高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并能带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是三全育人的推进路径。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坚决防范和清除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分裂主义、宗教活动等对学校的侵蚀。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助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上好思政课是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这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有效实施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有力指挥,也需要在教学、管理、科研、实践等各环节贯彻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一是积极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2017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党组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同时,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引导学校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二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系统谋划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切实推进三全育人的有效落实。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教育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各地各校深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是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改革试点旨在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降低改革风险,这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式。201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分别设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在中职教育方面,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培育遴选百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聚焦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团队、思政示范课、德育特色案例等全面推进改革试点。

 

四是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教师是践行三全育人的关键。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三全育人助力育人体系持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相关的政策文件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七个方面,加快构建了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三类试点类型,先后公布两批试点单位名单,包括8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25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92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0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培训班。打造了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三驾马车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全面建立了省级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形成了全国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

 

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改革,指导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思想政治教师配备力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教育部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推动各地加强职业院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水平。扎实推进活动育人,创新开展文明风采活动。教育部职成司遴选了100个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分两批确立24个综合改革实验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交流各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评选出了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志在家国 学无边界——史家小学课程育人实践》等400个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着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认定了北京市朝阳区等97个县(区、市)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发挥协同育人引领示范作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已形成三全育人融入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的大格局。

 

作者 | 李建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