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就教材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其核心要义是强国战略视野下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体系,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家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创新教材工作体制机制,整体构建“五大体系”,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进一步落实,初步形成了新的教材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教育部成立教材局,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2023年,国务院调整设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作为教育系统保留的两个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之一。各地各校普遍加强教材建设,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国家、地方、学校分层负责、上下联动的教材管理体制。截至2024年9月1日,发布了43份教材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教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了高质量精品教材建设落地见效。
建管结合、以管促建,新的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系统构建。近年来,制定系列教材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审核工作细则及审核要点,同时还印发各类指导意见、办理规程等配套文件,不断织密制度网格。一是持续实施教材建设规划。2019年,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第一次对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设计。2023年,印发《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行动计划》,延续上一份规划的系统谋划思路,落实二十大精神,针对教材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培根铸魂、创新发展、协同治理、筑基保障4大行动和14项重要举措。二是健全各级各类教材管理制度。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发布《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有效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201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分级分类确定国家、地方、学校管理职责,明确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管理要求,解决好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治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不规范行为。同年,印发《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针对民族文字教材的特殊性提出管理要求。同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评选出精品教材999种、教材建设先进集体99个、先进个人200名,彰显我国教材建设的学术水平一流,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202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明确选用范围、选用机构、选用程序和监督保障等。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材、中小学教辅材料、中小学读物都有了规范性管理制度。三是压实教材各方责任。2019年,要求各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开通意见建议接受渠道,及时处置教材意见建议。2022年,开通教育部教材问题邮箱,进一步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同年,印发《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教材各环节各方面主体责任。2023年,启动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监测工作,逐步实现大中小学教材监测工作全覆盖和常态化;制定大中小学教材问题办理规程,全面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责问责闭环,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
强化国家事权,确保教材质量,教材把关体系有效运行。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建立健全全流程把关机制,全面加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审核,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规范、新编教材审核工作细则,制定了各学科审核要点,编写审核的流程和标准更加严格规范。2024年上半年完成了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审核,严格按照审核工作细则开展资质审核、内容审核、行政审定,其中内容审核包括初审、复审、复核、专项审核。另外,针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审议、日常修订审核、民族文字教材审核以及大中小学教材排查等,分别制定了工作细则。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领导下,教育部完成了一系列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审核工作,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核查,对在用的大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了专项排查。2020—2022年,连续三年开展大中小学教材、教辅、插图排查,各级各类教材教辅得到有效体检和净化;组织开展了境外教材的专项排查,加强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校的境外课程教材管理。
教材建设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二是高素质专业化教材研究队伍为教材建设筑牢基石。精品教材体系建设有赖于专业化的教材研究队伍。依托教材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高水平学科专业等,培养造就高水平教材编审研团队和骨干力量。分学科专业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千多名、审核专家3千多名。2024年,教育部首次开展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陆续举办全国教材管理人员、编写人员、审核人员、研究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等专题培训,为国家重点教材建设提供了稳定人才支撑。三是推进教材管理数字化转型。教育部从2022年开始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陆续建成教材网络审核系统、教材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教材质量监测平台、教材信息服务平台等。教材建设保障力度持续加大,高水平教材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设计和布局,注重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之后投入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重点教材和读本,形成大中小学贯通、专题教育与学科教育相配合的学习体系。教育部持续推动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材。修订颁布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全面投入使用。修订义务教育教材,2024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目前,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近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近10万种。116种马工程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高等教育阶段启动编写中国经济学、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等原创性“中国系列”教材建设。少数民族语文教材覆盖小学到高中,包括藏文、朝鲜文、彝文、壮文等18种语言,国家课程其他学科少数民族文字翻译教材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11个学科。教材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教材建设的精品意识深入人心,教材的时代性、适应性和育人功能不断增强,基本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体系。
作者 | 王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