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时间:2024-09-10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746 【 浏览字体: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生效实施,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高度。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和价值,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对于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合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

 

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实现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中,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比当下更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要求。从历史轨迹看,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实施是一个长期、曲折、渐进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上的规范性与系统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价值硬核”和“制胜法宝”就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理想信念始终上升为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落实。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长久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根植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伦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波动性和变化性,难以成为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教育活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道德要求向规章制度转变,提升现实约束力和引领力。其次,通过以建章立制的方式进一步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内容、行为规范、法律边界等,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日常化、常态化的教育活动,确保其长效性和有效性,凝聚全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

 

第三,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紧迫要求。培育时代新人关乎国家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绝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更不是“长着中国脸,却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新人思想特点,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精神状态、素质能力等进行有效引导,切实增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引导。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系统性范畴。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做到几个统一。

 

一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爱国主义教育法》将党的指导思想,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突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首先以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独立性为基本立场。在当今世界秩序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全球化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秩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其置于国际国内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考察,既要警惕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也要防止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开放意识,涵养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和新视野。

 

三是坚持“不忘初心”与“面向未来”相统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一方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帮助人们在历史教育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开展国情世情教育,引导人们了解我国发展的新方位、新变化,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趋势,坚定理想信念,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中自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四是坚持“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要建构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努力形成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爱国主义立体空间。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制作、传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信息和作品,开发、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特别要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丰富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领域。

 

五是坚持“爱国情感”与“爱国理性”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从外在看,爱国主义体现了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等基本情感。从内在看,爱国主义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理性精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长效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国民既要有胸怀祖国的情感认同,也要关注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直面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重点任务

 

扎实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需要久久为功,亟需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育机制。着力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属性,探索价值观培育机制。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立项信念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属性,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明确从上到下各级主体责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的协同格局,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最大化、整体化、全面化的效果。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属性,凝聚社会合力,对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进行联动,协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深化理论研究,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长效化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深入总结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构建其理论体系,形成科学的指导纲要和理论指南,化解顶层设计与现实问题的矛盾冲突。其次,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创新学习制度等形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间,不断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

 

三是探索实践载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空间领域。依据《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导精神,着力打造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实践载体。一是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二是着力打造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载体和课程载体,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三是着力打造网络实践载体,弘扬网络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网络爱国主义价值共识。同时,要有效借助媒体融合发展之势,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有力推动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四是完善法律体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法治秩序。首先,进一步统一不同法律文本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将《爱国主义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爱国主义的规定进行统一规范。其次,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中都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的明确内容,应对照《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分别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构成系统性、一致性的法律体系,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落到实处,久久为功。 

 

作者 | 王晓燕(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