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利: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4-09-10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747 【 浏览字体: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02310月,全国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立德树人重要位置,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等教育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高等院校持续落实文化育人,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在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99.3%的学生认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5.9%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超过90%的学生愿意通过公益服务、爱心捐赠、抗击灾害、义务献血等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例均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

 

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推动三科统编教材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截至20239月,中职三科统编教材已完成编审程序,并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投入使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技能报国之志。截至2022年,全国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方面,教育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同时联合多部门举办劳模进职校”“文明风采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发挥劳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基础教育方面,研究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成为青少年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辅助材料。2020年,教育部完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统筹安排教材内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各地各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过持续推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状况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92.6%的四年级学生和95.0%的八年级学生同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超过85%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在勤劳节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遵守公德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较好。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激烈的价值观较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软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软实力竞争的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当前,伴随着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社会思潮也日益多变,在众声喧哗中难免有噪音”“杂音,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思潮暗流涌动。这些此起彼伏的价值观较量成为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难题。

 

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 “博弈日益激烈,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不可低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多元化容易导致信仰缺失以及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对学生来说,大量碎片化、片面化、标签化信息的渗透导致其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难。而且,对青少年群体尤其是90后和00后来说,他们生活于时代变迁和社会深刻转型期,对于个性化的追求日益凸显。因此,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说,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数字化时代新问题。随着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破土而出,技术发展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全球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演进。数字化转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与教育形态。对青少年来说,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数字化的推广应用使广大青少年接触各种信息的平台和机会大大增加,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由于生活于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往往也会更加自信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且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青少年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络极端思潮的影响,导致出现思想迷惑甚至是价值失序的风险。

 

三、如何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功能,推动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进入学生头脑,体现于学生的行为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育的融入、融合与共通。第一,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教材编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育工作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知识、技能目标之外要重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系统性与层次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同时要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实现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更要提升教师 “道德与文化素养,推进全体教师的 德育专业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政策和制度中融入道德维度,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等。第二,教师教育方面要注重对师德的培育以及对教师价值观和职业认同的引导。例如,在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上适当进行调整,设置如何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中蕴含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课程或话题讨论,引导教师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注重发挥榜样作用,鼓励各行各业涌现先进典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要充分认识到榜样的重大作用,要从不同的行业中发现榜样,谨慎树立典型,从急难险重的任务上彰显榜样的精神面貌与政治担当。要从平凡的事业和生活中发现榜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发现榜样,培养和激发争做榜样的社会氛围。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广大教师要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要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学好五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网络已经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一方面,数字化手段可以促进价值观教育的可感与可视化;另一方面,网络也逐渐成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因此,既要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成果,也要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第一,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利用大数据、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影像等的数字技术促进红色资源活起来。第二,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数字素养,提升人们的信息辨别能力。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速,必须通过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对谣言与偏见的鉴别和批判本领。第三,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文化传播效率,赋能文化创新,助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 | 王利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Baidu
map